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当你的座位慢慢升起时,风在你耳边呼啸。 9月下旬开业的曲江飞行剧场,利用裸眼3D技术,让观众穿越时空之门,沉浸在大唐盛世的触觉和感觉盛宴中。开业仅一个月,就有数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2025年,西安将实施“文化兴城”战略,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文化业态、加强数字赋能,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文化旅游市场持续繁荣,经济活力显着增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2025年,西安接待游客16011.21万人次,旅游总支出20241.1万元,同比增长8.03%,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护根铸魂:让古代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西安城墙了解过去、拥抱未来。”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高恒说。作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城墙构建了“文物监测+环境整治+活化利用”体系。永宁门遗址陈列馆利用AR技术还原唐代城池防御场景,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利用3D打印再现隋唐时期的出入口结构,西安马拉松、元宵节等品牌活动融入其中“城市”的文化记忆。为了现代生活。游人如织的大唐不朽城,“生命保护”的理念渗透到西安整个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大唐不夜城的“诗乐舞”演出将唐诗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每年吸引超过100万观众。关姫森林博物馆将馆藏宝石铭文的采集、加工全面数字化,让游客详细了解书法的魅力。秦陵博物馆石皇“数字兵马俑”项目让世界各地的用户在线参与兵马俑修复。截至2024年12月底,西安市有各类博物馆163家,全年参观游客超过3500万人次。 “智能场景讲故事,让孩子体验汉语11月1日,参加在西安博物馆举办的半日亲子游学项目的王先生说。打破圈子,成长:文化产业激发城市经济新引擎。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已成为现象级文化遗产。这座以唐文化为基础的唐式沉浸式主题公园,不仅还原了唐代长安城的繁华风貌,还利用“影视IP”模式,“视觉+文化创意+全感官沉浸式体验”开业以来迎来超过700万游客,新的消费场景也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汉服产业因辐射效应而增加收入。“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文化,而是以一种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方式重塑文化消费场景。”和旅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十二时长安主题街的负责人表示,这座城市是独一无二的。他表示,集唐文化特色餐饮、汉服走秀、沉浸式游戏体验和文化消费生态于一体,在激发游客文化归属感的同时,激发游客的文化归属感。持续推进街区二次销售创收,预计到2024年,街区总收入达到2.3亿元。长安12小时沉浸式体验文化产业的“破圈”,源于西安“创意转型、创新发展”的深刻实践。继《长安三万里》、《兵马俑城》等现象级动画电影火爆后,西安成立了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汇聚了32家全链条企业。发起并参与多个XR项目制作短微剧500余部,总收入超亿元。如今,常年举办的演出、游戏已成为西安新文化的象征。此次交通整治,西安市从交通转向消费业态创新。通过“爱长安”特色旅游品牌,表演和测试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长途跋涉数千英里来观看比赛并在城市的地标建筑“打卡”。娱乐经济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也正在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今年上半年,西安奥体中心共举办大型演唱会12场,吸引各省市20万人来到西安,通过‘门票经济’模式带动至少1.7亿额外消费。“按人均消费计算,音乐会观众数量是该地区其他游客的3.8倍,凸显了音乐会对消费提升的拉动作用。”昌巴国际港文化体育公关部负责人龙辰慧明表示:“文化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没想到在我面前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整个表演让男孩着迷。他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着刚买的糖果。这种体验很新奇!”夏日午后,家住碑林区老菜场石井文创街附近的市民张先生,抱着儿子在阳台上欣赏音乐会。近年来,西安也在大力培育文化,打造“15分钟舒适生活区”。左边的艺术,右边的烟花,正在成为西安的象征。西安人民的幸福。来来场市石井文化创意街阳台音乐会“一直想看这部剧,它就在我面前演出,所以我就有了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的话剧《断金》将于12月19日在陕西大剧院上演。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的陈老师提前买了票,前去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西安演艺集团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伟洲西安演艺集团运营的四大演出场馆(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剧院、西安广电大剧院、西安易宿大剧院、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2025年演出场次560场,平均上座率达85%,西安众多热门演出“一票难求”。绿”,特别是今年6月,中国队“秦兵马俑”将表演在西安获得世界花巡锦标赛冠军。西安市民曾经“飞”到北京、上海、广州看演出,乘坐眼前的地铁享受世界级的文化盛宴。这种在城市文化脉搏中找到坐标的感觉是真实的。迈向新方向:打造中华文化与外界互动新窗口 “长安就是长安”第十一届“国际丝绸之路艺术节”汇聚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齐聚西安,共同演绎“同心丝路,艺术同在”文化主题。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发挥着文化桥梁、促进文明互鉴的作用。 “文化兴城,最终要把西安打造成最有温度、最知名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功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认为,西安从“文化资源城市”向“文化强城”的追求将为同类城市树立榜样。这既保留了历史根源,又焕发了创新元素。不仅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也提升了城市的能源水平。一个秋日的下午,在红帕大阳塔小学礼堂,孩子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中学习剪纸。随着剪刀的游走,“长安”两个字渐渐显现出来。这或许是西安文化振兴最好的注脚。文化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希望。古老与现代活力在这里交织,西安书写着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 (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