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科技观察家】◎付晓波 近日,第三届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大赛“苏松杯”在福建厦门举行,掀起创新热潮。大赛不仅汇聚了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个科技创新项目同台竞技,而且总奖金超过1800万元,推动了大部分获奖项目在当地落地实施,成为厦门市以大赛为手段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生动例证。当前,以“办赛激励”、“以赛促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大赛在全国蓬勃兴起,体现了创新创业的迫切需要。r 城市的创新元素。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今时代,竞争成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工具之一。竞赛很受欢迎,但关于质量和执行签名的广义数量模型仍然占主导地位。许多赛事一味追求规模和声势,缺乏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内容十分雷同,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赛后监管机制缺失,许多优质项目因监管支撑不足而逐渐沉寂,创新资源难以真正落地,大赛的充分效益受到限制。通过将赛事资源与城市产业培育有机衔接,提供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赛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项目评选、培育和产业化,厦门以赛事为纽带,吸纳数千名高层次人才,获奖项目落地率达到75%。 “苏松杯”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赛事本身的竞争力,着眼于长远效益。政府主导的创新竞赛的目标是创新,集聚经济资源,激发社会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主引擎”。这是一个需要战略眼光、系统生态和长期耐心的考验。赛事主办方短期要超越“赛事流量”,长远要深耕“创新生态”,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让好项目“吸引、留住、成功发展”。游戏结束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这将考验组织者能否将一场活动的聚光灯效应转化为持久的光芒阳光,孕育创新的沃土。活动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创新项目的“落地”上。这就需要建立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促进资源从“田间”高效流向“市场”。 “种香蕉引凤凰来。”当每届赛事不再只是一个竞技的舞台,而是产业发展的温床、城市发展的动力,更多远近的人才将汇聚,创新活力将充分流动,赛事流量将成为真正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增量。
吃瓜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