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秋气爽,粮带披了袄!” 10月16日,在四川省新津市中央粮食储备库,一个比喻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不是穿得时髦,而是用科技换新衣服。”中储粮成都仓储研究院建筑师包小强先生参观了我国最先进的粮食仓储仓库——粮食气膜库。其后方是四座36.1米高的粮食气膜仓库。圆柱形仓库有一个弯曲的屋顶。它又大又圆,白白胖胖,肚子很大。这是我国首个集多项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粮食仓储航拍膜。仓库容量为7,500吨。仓库里的大豆可以养活八万人一年拔牙后的耳朵。 “夹克是仓库外部材料性能的隐喻。”包小强解释说,气膜仓库为三层结构。最外层PVDF聚合物膜仅1毫米厚,却具有高强度、耐磨、气密、防水性。业内人士常将此称为仓体密封防水外套。中间层是聚氨酯泡沫制成的保温层,相当于在粮仓里穿了一件羽绒服,全年保持恒温。第三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可有效抵抗粮食堆放对仓库垂直墙体产生的巨大侧压力。外层“夹克”防雨防风,内层“羽绒服”保温保暖。一系列关于气膜钢筋混凝土仓库建造原理的隐喻启示结束了在场的所有人。 “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会呼吸的生物。”包小强继续说道。为保证储存谷物的最高品质,一方面要努力减慢谷物的呼吸代谢,另一方面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与上一代相比,新一代粮食Affilm筒仓的保温性能是常规浅圆形筒仓的3倍以上,气密性是国内高级粮食筒仓的6倍以上。优质谷物和良好的储存是为一个伟大国家建造坚固谷仓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原粮仓储技术不断更新,许多新型仓库、新材料、新工艺得到改造和应用。当你走进中储粮成都仓储研究院,你会看到很多科技成果,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昆虫监测仪环及分析终端、粮食样品自动分割装置、移动清洗中心设计模型、智能检测设备远程管理平台。 “世界的储粮技术取决于中国,中国的绿色储粮技术很多都出自这里。”中储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付鹏程告诉记者。在成都,研究院团队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公司在粮食仓库检验、涵盖仓储各方面的粮食工程设计、粮食仓储技术、粮食保鲜、病虫害防霉技术、粮油检测设备、仓储设备等以及仓库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优势。例如,在仓库检验过程中,智能采样设备可以对大米、小麦、大豆、玉米四大主粮进行自动采样,对22种品质进行无人值守检验。整个过程的指标。具有智能进样、自动进样、智能检测等特点。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四大功能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效率是传统人工巡检的两倍以上。在库内储存过程中,北仓采用的内循环温控技术,仓内安装了独特的中央空调系统,即使在寒冷的冬夏也能使用,实现自给自足,实现低温、低碳、环保的粮食储存。南方广泛采用的氮气调工艺,通过降低粮堆含氧量,削弱粮食的呼吸和新陈代谢,达到防治储粮病虫害、减缓粮食品质变化的效果。 “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将促进粮食仓储领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构,利用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管理效率和效果,确保粮食更多“好”。 “他们将能够住上‘明亮的房子’,并确保粮食储存和准备得当。”傅鹏程说。 (商报记者 季文辉)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