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据通化舜iFinD统计,截至10月29日,已发布三季报的25家A股上市钢铁企业中,有5家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出现亏损。其余20家实现盈利的企业中,天津友发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从‘扩量’向‘提质’的重要转折点,正式进入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利润上升的现象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和基于行业自律和政治引导的生产管理。上海钢联智能数字产品研发部分析师甘夏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4年,铁矿石、焦煤等原材料价格高位将给钢厂造成长期亏损。但今年以来,以焦煤、焦炭为主的能源价格持续下跌,为钢厂提供了成本优势。同时,后续消费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结构的优化,企业的产品文化、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因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和溢价的增加而明显改善。 “当前,钢铁行业也面临多重交织的挑战。”陈雷明告诉记者,g 供需不平衡,总量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存在高端短缺、低端过剩的结构性失衡。在绿色转型的压力下,公司在“双碳”目标下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这意味着“十五五”时期的转型推进将是一项艰巨而深刻的系统工程。仅今年一年,该行业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卓创资讯钢铁分析师赵泽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卓创资讯监测的数据来看,他表示,对于部分品种的钢材来说,吨钢材料的利润已经变成负值。行业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市场运行承压。市场是否会好转的关键关键在于供求关系和政策效果的显着改善。面对短期波动和长期挑战,行业共识是“减量提质增效”。甘晓勇认为,目前钢铁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原材料价格周期和供需的逐步变化。如果不能实现“减量发展、提质增效”,就难以保证钢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如何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抓住未来发展机遇,也是钢铁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陈雷明认为,行业很多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二是驱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培育新生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三是资源与环境关系由“高能耗、高排放”转向“绿色”。 “低碳”;最后,产业形态从“单一制造”向“智能制造、服务型”转变。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在渗透到钢铁行业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写了传统的运营逻辑。 “智能制造作为钢铁行业转型提升的主方向,正在重塑行业价值尺度。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迭代发展,将使钢铁行业发展新能力。”陈来明表示,公司建议我们要走向智能化、电子化生态与高水平发展相结合,实现从“量”到“质”的重大转变,最终形成“需求拉动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发展。创造需求。 ”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来自合作机构和媒体。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