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党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定、优势多、韧性大、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市场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优势、人力资源丰富优势更加明显”。真实数据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了解有利条件和优势的重要依据。全社会用电量被称为经济“晴雨表”,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侧面。前段时间,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7万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其中,7月和8月是连续两个月用电量突破万亿,相当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量。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一个国家的月用电量超过万亿。结合“十四五”和“超过1万亿”的最后一年,我们更有信心把握中国经济强劲脉搏,充分发挥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标志。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电气化水平直接体现国家现代化水平,发展新生产力的新出路在于用电。前三季度,我国用电量近8万亿千瓦时,哪些地区用电量增长最快?先看现场。在中国农业“硅谷”陕西杨凌,空中电力无人机、野外摄像机、温室传感器和物联网支撑着智慧温室和高产田的“空天地一体化”,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行地”,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电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电力基础设施”。今年1-3月同比增长10.2%,领跑三大行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仍在农村。坚定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质量,首先要弥补这个不足。再看看另一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广东、广西等南方五省区互联网数据业务能耗同比增长46.05%。其中,贵州省以72.92%的增速排名第一,在建主要数据中心达49个和操作。算力是新生产力,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轨迹之一。算力的竞争以电力为燃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供应能否绿色、稳定。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结束后,返回美国的专家指出: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数据中心能耗和网络限制越来越相关。这也与辩论制度有关。在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电力就不用多说了。如果从用电量增长的角度看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能看到经济的振兴,也能看到新的增长动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发展g。用电量数据就像一次“体检”,全面清晰地展现出我国经济结构向好的健康迹象和新动能。让我们把观察日程再扩大一点。 “80%以上的人口没有电”直到人口达到14亿以上,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量的三分之一,直到广东深圳成为全球第一个超级充电站比加油站还多的城市……这不仅是国家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也是国家迈向新时代的时代见证。绿色发展的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动力”。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推动新生产力“最大限度提升”。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发展制胜优势,不断创造新生产力,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二)稳定,这是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共识。通过倡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安全稳定” “高效治理、高层良性互动”,中国发展稳中求实,给世界带来稳定和确定性。缺乏刺激往往是由于供需高度失衡。过去,“停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今年夏天,普通电力供应“冷漠”。住户让人们意识到中国经济的“稳定”。这也引发人们思考,在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失衡的情况下,中国为何“稳坐钓鱼台”。 “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战略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有光明的未来。” “稳”来自于“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提高战略思维,面对风险挑战变被动为主动。高温气冷堆、可控核聚变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进展,能源“硬实力”不断提升。白鹤滩水电站、白鹤滩储能电站等多个重大项目已建成投产。乌兰察布,形成能源供应“伟大支柱” 防止“现代经济谱系”沦为“现代经济谱系”能源供应链“关键之门”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远近,努力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各个领域做好战略储备,筑牢“压舱石”,打造新优势,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自主性和自主性,“稳定”来自于“国棋”。面对复杂情况时,提高你的大局意识。西北风“照亮”大湾区的灯火,西南水“照亮”长三角的工厂。克服地域限制,开展电能资源“全国统一采购”。不断完善、高质量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不断受益于改革。打破“壁垒”、消除“故障点”,加快打造全国统一市场,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重庆已成为第一消费城市。安徽省已成为汽车产量第一大省。在主要经济省份中,湖北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以6%位居第一。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区域战略叠加效应,在功能区域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欠发达地区取得领先,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的特点。面向大局、服务大局,充分利用我国巨大市场优势,形成更多增长极,增强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以新安全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基础和更强的韧性。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支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制定了非常有用的、前瞻性的、前瞻性的战略议程。中国巨轮不畏风雨,破浪前行,圆满完成了战略任务。 (三)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个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集中体现。”尽管电力需求大幅增长,但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电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这清晰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优势所在。当我打开中国电力的账簿时,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云南省独龙港自治州独龙江市、贡山市罗省电气化项目投资3025万元,国内电气化项目投资2.8亿元。互联互通工程,点亮隐秘山村,繁荣工业,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庞大国家仍然能够实现普遍用电的国家。建设和维护电力的成本如此之高,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这样做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韧。全长1400多公里的南北中线工程,告别了河北省黑龙港盆地500万以上人口的高氟水、苦咸水,经过40多年的鏖战,开辟了全长3046公里的“大绿线”。 “墙”建在塔克尔边缘阿玛坎沙漠。海拔5200米的5G-A基站,在雪域高原上开辟了一条数字高速公路……这一宏伟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制度优势,为“大国”写下生动的注脚,为人民合作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世界利益为中心的,是“一条既发展自己国家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在巴西,借助中国特高压技术,清洁水电遍布五个州,满足了约2200万人的用电需求。在沙特,500万台中国制造的智能电表支撑着西部和南部九个地区的智能电网。在肯尼亚,中国公司承建的50兆瓦加里萨太阳能电站不仅能满足电力需求城市需要超过38万人,同时还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约6.4万日元。减少000吨。 “共建才是真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大国的伟大,体现在伟大的视野、伟大的胸怀、伟大的责任。互利共赢、和谐共存,才是正道、天下之道。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力以赴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发展也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不确定、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如果我们不断加强创新、稳定、包容,就能把一切“不可能”变成“不是不可能”,为混乱的世界注入更多安全感、正能量和新机遇。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